准备好钱吧,两千一百亿美元。
这不是什么财政预算,是退款。而且还可能要算上利息。这话听着就像个冷笑话,但美国财政部的人估计一点都笑不出来。最高法院那九个老头老太太要是槌子一敲,说之前那些“对等关税”不合规矩,那这笔钱就得从国库里掏出来,还给那些当初一声没吭把钱交了的进口商。
那几年的账本,估计每个做中美贸易的美国老板都还记得。Excel表格里被硬生生挤掉的利润,就是为这些关税买的单。当时没人敢多问,只能一边骂一边付钱,再把多出来的成本转嫁到货架上的商品上。早就有人算过这笔账,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一些分析模型,这部分成本几乎百分之百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悄无声息地嵌进了每一个家庭的物价里。
那时候,这笔钱被当成了很好用的筹码。拿着它,可以理直气壮地飞到东京、首尔或者布鲁塞尔,拍在谈判桌上,让对方在汽车关税或者农产品采购上多做点让步。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这些被“交换”来的项目,都被打包成了闪亮的政绩名片。
可法律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情面。它不管你背后的政治算盘打得有多精,只认白纸黑字的条款。从国际贸易法院到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特朗普政府一路输下来,就像推倒了一排多米诺骨牌。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根柱子,立在最高法院门口。
牌桌另一边的人,这几年选择了一个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等。你加你的,我抗我的。不妥协,不后退,就这么硬耗着。他们赌的,就是你内部的系统会踩下刹车。如果最高法院最终的判决是“非法”,那这份来自对方内部最高司法机构的背书,含金量可就太高了。
这不仅仅是舆论上的胜利。它等于向全世界宣告:那个看似咄咄逼人的极限施压,其实连自家的法律根基都没站稳。这会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长期预期。毕竟,谁愿意和一个规则飘忽不定,随时可能被自己法院推翻的国家深度绑定呢?做生意,尤其是跨国的大生意,最宝贵的就是确定性。
这次要是真的退款,对那些中小企业主来说,当然是好事,一笔意外之财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现金流。但这并不能治本。真正伤害他们的,是那种政策上的朝令夕改。供应链的调整成本极高,一个工厂从亚洲搬到墨西哥再搬回来,每一次折腾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他们已经被折腾怕了。
这整件事,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政治体制里那条著名的“三权分立”的金线。教科书里的概念,在现实中被拉扯、被测试。司法系统如果能顶住巨大的行政压力,维持独立判断,那无疑是给这个制度的信誉充了值。反之,如果这条线变得模糊,那损失就不是一个案子能计算的了。
说到底,那些靠着关税壁垒换来的“承诺”和“投资”,基础本就不牢。它们是在一种非正常压力下的产物。一旦压力源本身被釜底抽薪,那些所谓的成果,恐怕也会跟着烟消云散。
信誉的账本,一旦写错一笔,想涂掉可就难了。钱没了可以再印,但信任没了,那可不是开动印钞机就能解决的事。
两融策略,股票加杠杆网站,小牛财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