舷窗外,如黛的青山如同电影画面一样平缓滑过,游轮、货船上下穿梭一派繁忙;船舱里,海内外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思想、观点碰撞之余,围绕奔腾向东的长江文旅产业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下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蓝图已经初现轮廓……
这是一场航行在长江里的特别主题分享会——9月18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重要活动之一长江文化探访活动的主题分享在“长江奇迹号”游轮上举行。来自中国、埃及、英国、巴西、巴基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积极分享。
长江文化这八大元素不可忽视
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
“一是以水稻栽培、茶叶种植、蚕丝加工、畜禽养殖等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农牧文化。”在分享活动中,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首先带来了题为《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元素》的分享。
在他看来,长江文化包括了八大重要元素。刘汉俊解释说,“中国是农桑和畜牧的故乡,长江流域是水稻、茶叶、桑丝的家园,也是放牧的高原草地。农牧文化支撑着长江流域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地。”
“二是以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乐器为代表的器物文化。长江流域是器物文明的重要高地,生产制造出大量的代表文明高度和人类智慧的礼器、兵器和器具,一再刷新的考古发现,展示了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传承过程。”
刘汉俊表示,三是以三苗、濮越、巴蜀、荆楚、吴越文化为代表的先秦文化。四是以航运技术、航海技术、造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舟楫文化。
说到这里时,刘汉俊特别提到,“2002年在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8000年前的独木舟,标定了中国古代先人造舟、行舟的历史。”而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正是从长江口出发,这早于西方一个世纪领跑了世界航海史和人类航海运动,推动了中国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交流。“今天中国的造船工业世界领先,航母驶向深蓝,舟楫文化的发祥地长江功不可没。”
“五是以古蜀道、茶马古道、巴蜀盐道、万里茶道、大运河、万里瓷路、古栈道驿站为主要路径的商道文化。”刘汉俊说,还有六是以人水关系为核心、江河湖海资源利用、水利灌溉工程开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为内容的水善文化,七是以各具风情、彼此尊重、相濡以沫、共荣共生为特征,以和平、和善、和睦、和谐为基调,以大融合、大交流、大一统、大团结为格局的民族文化,以及八是以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以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成果为标志的精神文化。
站在长江沿线足以仰望全球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
“我们站在长江沿线,我们仰望着全球……”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带来的分享题目是《江河汇海:文明互鉴光荣与梦想》。
徐松岩说,其实人类文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个源头逐渐交汇、融合的历程。他表示,尽管早期文明刚出现时,范围都比较小,但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交往其实也很早就开始了,这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这样的例证在世界文明史上举不胜举。”徐松岩说,印度河流域形成了早期城市文化,黄河流域发展了青铜器文明,而长江流域则孕育了成熟的稻作农业体系和早期的城邦组织。“这些文明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形成,但是考古证据表明,它们之间很早就存在着物质与文化的交流。埃及法老墓中出土的青金石来自阿富汗,商代妇好墓中的玉石原料产于新疆,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面具和金杖显示出与中原及域外地区的文化联系。”
他表示,还有距今5000年-4000年,我们当下菜单上常见的食物小麦、绵羊在亚欧大陆横向传播。向西进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和欧洲,向东来到了中华大地,稳定而多样的食物来源奠定了文明产生的基础。
也正因如此,徐松岩强调,当下我们更应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饮过长江水的人终会回到长江”
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
时隔三个月再度来到重庆,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格外兴奋。他在题为《长江文明与尼罗河文明:文明文化与旅游交流的现状与未来》的分享中,就以自己的这段经历作比,激动地畅谈了自己心里长江和尼罗河这两条大河的密切联系。
“我是长在尼罗河畔的埃及人,多次到访长江流域的很多城市。”萨维·萨维·艾哈迈德笑着说,自己曾说过“饮过尼罗河水的人终将会回到尼罗河”(指埃及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我现在想说‘饮过长江水的人也终将会回到长江’,这个话在我身上就得到了印证。”萨维·萨维·艾哈迈德三个月前就受邀来渝出席活动,“现在我又受到邀请回来了。”
在萨维·萨维·艾哈迈德看来,中埃两国在自然、文化、旅游和科学遗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人民都是大河流域的子民。而如今两国在科技、文化、经济方面都有非常多的交流。
紧随其后,萨维·萨维·艾哈迈德就分享了自己认为两国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加深合作的领域。“比如,我们可以共同合拍更多的纪录片,像《长江遇见尼罗河》等双语纪录片,向青年人展示尼罗河文化和长江文化。”
“在文物保护方面,中国考古专家已经在埃及的卢克索参与到了埃及的古建筑发掘,据我所知中国也帮巴基斯坦进行了一些文物的发掘和修复。我希望这方面未来能够有更多合作与交流。”萨维·萨维·艾哈迈德说,同时自己还希望看到,双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水资源污染、河流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在全球视野下重新理解世界遗产
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
“今天来到这趟长江巡游,我希望能推动实质性的跨文化研究合作。”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在作题为《大河文明互学共鉴——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融合》的分享时这样说道。
他表示,合作既可以是传统的学术研究项目,也可以是面向公众的交流活动。在他看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学者与长江文明学者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携手合作,我们能够打造出真正引人入胜的内容,从而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文旅发展。”
具体来看,他首先提到的就是共同打造临时展览或巡回展览,用共同叙事打动观众。“比如,可以策划一场名为‘创新之河:美索不达米亚与长江’的展览。”他希望能把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泥板与长江流域的礼器玉器并置展出,或是把美索不达米亚的圆筒印章与商代青铜器并列展出。“这样的叙事会展现出人类在平行发明与智慧创造上的深刻共鸣。”
“我们还可以尝试如‘古代贸易网络:从青金石到丝绸’的展览,追溯两大区域之间物质、技术和思想的流动。这样的展览,不仅能展现两大文明的辉煌成就,更能凸显它们并非彼此孤立的奇迹,而是古代浩瀚交流网络中充满活力的枢纽。”
马格努斯·维德尔说,这样的合作突破了单纯的大众观光,吸引的是那些渴望深入了解文化故事的游客。“它所传递的独特价值在于‘在全球视野下重新理解世界遗产。’”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
两融策略,股票加杠杆网站,小牛财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