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致敬老兵·永不褪色的勋章”系列。
一个古朴的黑色皮箱里静静躺着几枚奖章和纪念章、一些磨损的小物件、泛黄的信件……这些意义非凡的物件,见证了徐华谱烽火中的青春与沧桑岁月。
日前,在淄博市中心的一个小区里,记者见到了95岁抗战老兵的徐华谱,箱子里承载着他经历的那些过往,沉重且坚韧。
1930年,徐华谱出生在威海和徐疃村。“15岁那年,我参军了。”这简短的开场,拉开了他青春的序幕。
徐华谱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度过的。年仅13岁的他,就当上了村里的儿童团团长。这是战火赋予一个少年的重任。
“那时候,我带着村里的孩子们,站岗、放哨、传递信件。”老人回忆道。战火锤炼了他的筋骨,也淬炼了他的意志。后来,他又加入了青年抗日先锋队,积极宣传抗日。
一颗救亡图存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深深扎根。“虽然那时候我年纪小,也知道八路军打鬼子、保护老百姓。”这份朴素的认知,成为他日后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洪流的坚实思想根基。
1945年6月,一支八路军宣传队来到了徐华谱的家乡。嘹亮的歌声在村庄回荡:“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加来谁光荣。骑着马来披着红,你说光荣不光荣?真光荣来,真光荣……”这歌声,像一把火点燃了少年心中积蓄已久的渴望。
徐华谱当场报名参军!然而,“宣传队的人知道我刚刚15岁,就说太小了,让我长大再去。”老人讲述着,嘴角带着一丝倔强的笑意。
“不管对方怎么劝说,我就是不走,悄悄在后面跟着宣传队,就这样直接跟到了部队。”这份执拗,是一个十五岁少年对信念最纯粹的坚持。
就这样,徐华谱瞒着父母,怀揣着对八路军的信任和打鬼子的决心,踏上了军旅征程,成为了人民军队光荣的一员。
入伍后,徐华谱迅速全身心投入训练,很快掌握了战斗技能。不久,他就迎来了军旅生涯的第一场硬仗——解放北竹岛战斗。
北竹岛是威海的一个小村子,当时被日伪军占据着。“村里有一个二层楼的碉堡,驻扎了一个连的伪军,其中包括一个班的鬼子。”老人回忆道。
敌情严峻,火力凶猛。年轻的徐华谱初临战阵,紧张与兴奋交织。“我当时就发了6颗子弹,”老人用手比划着瞄准时的样子,“每次都是尽量瞄准了再打,生怕浪费。”
敌人火力很猛,八路军战士们边打边冲。当他们勇敢地逼近碉堡时,龟缩在二楼的鬼子仍在负隅顽抗。关键时刻,战士们机智地采用了火攻战术,先用炸弹炸了木质楼梯,后来楼梯着火把鬼子都熏了出来。
那燃烧的楼梯,腾起的浓烟,成为徐华谱抗日战场上深刻的记忆烙印。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华谱并未停下脚步。他随即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转战山东大地,鏖战淮海,饮马长江。
1950年,当朝鲜战火燃起,徐华谱所在部队是首批入朝部队。战场上,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徐华谱和战友们毫无惧色,英勇作战。在第二场战役中,他更是从敌人手中缴获了一把珍贵的全自动卡宾枪。
徐华谱在朝鲜战场多次负伤,他的左腿曾被流弹重伤,被迫离开前线。那次手术异常凶险,“打了强心针”,“差点没挺过来”。平静的叙述背后,是战争中生死一线的真实写照。
老人整理着黑色的皮箱,谈及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觉得生活很幸福!”
(大众新闻记者 刘宸 李钦鑫 高广超 石少汛 王培珂 编辑 刘宪伟 设计 魏亦汝 实习生 苏羽佳)
两融策略,股票加杠杆网站,小牛财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