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若论开国皇帝中建国相对容易的,隋文帝杨坚与宋太祖赵匡胤绝对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结束了长期的乱世局面;都推翻了以“周”为国号的王朝,一个是北周,一个是后周;也都继承了前任帝王打下的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迈向统一之路。北周武帝宇文邕曾开启统一进程,而后周世宗柴荣同样致力于扫平割据,这些努力为杨坚与赵匡胤铺好了道路。更有意思的是,两人都通过迫使年幼的皇帝禅位而登基:杨坚让九岁的北周静帝退位,赵匡胤则迫使八岁的后周恭帝交出皇位。
不过,两人在夺取天下的方式上却有显著差异。赵匡胤的建国过程相对直接简单。柴荣早逝,其子柴宗训年仅七岁便登基,局势动荡,军心难安。将士们推举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迫柴宗训禅位。这个过程几乎沿袭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夺权的惯例。而杨坚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并非仓促武力篡夺,而是逐步通过谋划与掌控,慢慢积蓄权力,才最终取而代之。
北周武帝宇文邕登基之初,吸取兄长们短命的教训,表面上将权力交给权臣宇文护,实则暗中经营。经过十二年的隐忍,他终于摆脱了宇文护的控制,巩固皇权,并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对外扩张,将北周推向巅峰。他改革府兵制,灭掉北齐,抗击突厥。可惜命运弄人,他在征讨突厥途中病逝,年仅三十六岁。若能再活几年,或许天下早已一统。遗憾的是,他的继任者宇文赟荒淫无道,仅一年就败坏了先帝的努力,还把皇位交给七岁的儿子宇文阐,使朝政如儿戏。这种局面无疑给了杨坚绝佳的机会。
展开剩余63%宇文赟病逝后,年幼的宇文阐继位,朝廷权力落到杨坚手中。他既是太后的父亲,又身居左大丞相之位,很快聚拢了大批支持者。他并不急于通过战争改朝换代,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来稳固权力。例如,他以“和亲突厥”为名,将北周奠基者宇文泰的五个儿子召至京城,从而控制住潜在的威胁。与此同时,他推行宽和政策,节俭治国,迅速赢得人心。虽然相州总管尉迟迥曾发兵反抗,号召力极强,但短短六十八天内就被杨坚平定。这场胜利让杨坚更具合法性,最终小皇帝退位,隋朝正式建立。
然而,当时的天下并未完全统一,南方仍有陈朝和偏安的西梁存在。要实现真正的统一,灭陈是必然的选择。事实上,伐陈之事在北周时就有筹备,杨坚早年任扬州总管时便负责相关事务。隋朝建立后,他更是稳扎稳打,先通过发展经济、减轻赋税、改革内政,开创了著名的“开皇之治”。国力强盛,仓廪充实,才有余力进军南方。
长江天险使伐陈难度极大,杨坚在出兵前精心部署。他先派杨素治理长江上游,又动员数十万人修缮北方防线,以确保无后顾之忧。等到开皇七年西梁被灭,他判断时机成熟,开始频频征集谋略,对陈朝进行战略打击:派间谍焚毁粮仓,佯装渡江扰乱敌军,暗中打造战船隐藏实力。到开皇八年,杨坚正式昭告陈后主二十大罪状,十月大军南征。
隋军声势浩大,出动五十余万士兵,分水陆八路并进,由杨广统领全局,高颎筹划军机,杨素、韩擒虎、贺若弼等名将分兵作战。仅四个月,隋军便攻入建康,陈朝土崩瓦解。至此,隋朝完成一统,结束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近三百年的战乱。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得益于隋朝的强盛和充分准备,也离不开陈朝自身的腐朽。陈后主陈叔宝沉迷酒色、诗文与歌舞,完全不理朝政,只依赖长江天险自保。面对隋军压境,他一再错失战机,导致陈国迅速覆灭。可以说,杨坚的雄才大略与陈朝的昏庸腐朽,共同成就了隋朝的统一大业。
发布于:天津市两融策略,股票加杠杆网站,小牛财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